长者模式 登录/注册
长者模式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鄂尔多斯市林草局>美丽鄂尔多斯>生态文化

毛乌素沙地的绿色接力——内蒙古努力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系列报道之八

作者: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1 分享到:
       

   

  人们至今仍然记得,以乌审召公社党委书记宝日勒岱为首的治沙人在毛乌素沙海里掀起的那场绿色革命,10万亩流动沙丘被封固,近6万亩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林草葱郁的草牧场,造就了闻名全国的“牧区大寨”精神。

    60多年来,治沙精神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王玉珊、殷玉珍、盛万忠、乌云斯庆13姐妹……一代代治沙人接力奋斗,续写着毛乌素沙地的绿色传奇。
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横跨蒙陕宁三个省区、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曾经“危”名赫赫的毛乌素沙地,在内蒙古境内的治理率达到70%。
今天,毛乌素沙地已经步入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先导的防沙治沙2.0时代,生态带动生产,生产反哺生态,谱写着新时代绿富同兴的美丽篇章。
  
   接力奋斗  绿染毛乌素
  
    旷野笼翠、村舍整洁、满眼绿色,这里就是曾经闻名全国的牧区大寨乌审召。
    当年“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的恶劣景象早已无法捕捉,唯有从乌审召嘎查牧区大寨博物馆的旧照片、老物件里触摸一二。

   

    绿染乌审旗大地。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全境处于毛乌素沙地腹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旗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达90%以上,漫漫黄沙无情地吞噬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愚公能移山,我们为什么不能征服沙漠?”于是,一场“向沙漠要草、向沙漠要树、向沙漠要牲畜”的战斗在乌审召打响。时任乌审召公社党支部书记的宝日勒岱带领群众铲除毒死牲畜的醉马草,并开启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总结出至今仍在沿用的治沙方法——“前挡后拉、穿靴戴帽,锁边蚕食、逐步推进”。

   

    为了缓解草畜矛盾,乌审召人民率先开创了“草库伦”建设,把条件好的草场用防护沟、沙柳墙围封起来,防止牲畜啃食,让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此举后来也作为中国先进治沙经验呈送1977年在肯尼亚召开的世界防治沙漠化会议。
    就这样,绿进沙退,沙库伦变成了草库伦,沙漠变成了草牧场,乌审召迎来了“新生”。1965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长篇通讯《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并配发人民日报社论《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至此,乌审召美名远扬。
    乌审召的胜利只是个开始,毛乌素沙地的绿色奇迹从未止于此。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其约三分之二在鄂尔多斯市境内,主要分布在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到七八十年代“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五荒地划拨到户,草牧场两权分离”,再到在全国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沙区草、畜、人的发展矛盾,鄂尔多斯一直在摸索中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提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生态治理典范等发展思路与目标,编制了《鄂尔多斯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绿色防线的实施方案》等,有效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向荒漠化治理集聚,推动毛乌素沙地治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今天的伊金霍洛旗生态良好、植被茂密,入围中国首届十佳绿色城市。
    站在位于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的观景台上,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森林景观尽收眼底,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
    这是伊金霍洛旗在沙地和荒滩上建起的全国唯一一个以沙地人工造林形成景观的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举全旗之力推进毛乌素沙地治理的一个缩影。

   

  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足3%,增加到如今的37.06%,沙地面积从550多万亩减少到如今的不足2万亩,“一增一减”,诠释着伊金霍洛旗的生态巨变。

在伊金霍洛旗国有林场阿鲁图作业区,昔日的黄沙早已被绿色覆盖,唯有一处突出的沙丘格外惹眼。“这个沙丘是我们特意保留下来的,为的就是有个鲜明的对比。下一步,我们计划在这里打造一个生态教育基地,让子孙后代了解这片绿色的来之不易,将生态保护的理念根植于心。”伊金霍洛旗国有林场场长李峰说。
   转型发展 毛乌素进入防沙治沙2.0时代 
 
    沙柳有4大特点:旱不死、涝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沙柳成为防沙治沙的先锋树种。但同时,沙柳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每隔三年需要平茬一次,平茬后越长越旺,如果不平茬,就会逐渐枯萎死掉。

   

    沙海里的“红色”事业。
    一直以来,鄂尔多斯各地防风固沙的主要方式就是大量种植以沙柳为主的沙生灌木。据统计,伊金霍洛旗有沙柳面积130多万亩,乌审旗以杨柴、柠条、沙柳为主灌木林建设达490多万亩。如果没有可循环利用的产业作支撑,这些沙柳死掉后,不仅会失去防风固沙的能力,还容易发生病虫害、引发火灾。
    在伊金霍洛旗,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以沙柳枝条为原料,经过多道工艺处理,最终加工成高性能重组木,广泛应用于家具、造船、航空等领域,实现了沙柳的可循环利用。
    清研沙柳研发的重组木密度高、不容易变形开裂、阻燃强、环保性能好,超越原木的优越性能及33项国家专利、1项欧盟国际专利的加持,使其在市场上颇受青睐。“我们正在做出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订单,两年期订单大约有1600万美金。你看到的这些样品,马上发货给新加坡。我们跟江南造船集团有深度的产学研合作,第一批用于军舰的产品已经发货。”公司总经理李一指着厂房里加工好的木材和家具说。除了国外客户,来自北京、香港、西安、天津、宁波的国内客户也不少。
    李一介绍,公司现在年生产重组木2000立方米左右,大约需要消耗1800吨沙柳原柳,每吨原柳收购价格在600—700元左右。如果按1.5万立方米产能饱负荷生产,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平茬后的沙柳条有了更高的价值,有力地带动了沙柳种植的积极性,逆向拉动了荒漠化治理。

   

    “往高附加值的产业去引导,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才能进入良性的自我循环状态。”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改革发展和科技科科长王红霞说。
    如果说过去植树造林是荒漠化治理的1.0时代,那么今天毛乌素沙地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先导的模式则进入防沙治沙的2.0时代。
    走进乌审旗巴音柴达木村木都图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院内外堆满了沙柳条,厂房内机器轰鸣,生物质颗粒燃料正在生产中。公司以沙柳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实际使用热值与煤相当,且不含硫磷,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已销售到全国24个省份,广泛应用于取暖及发电等领域。

   

  近年来,乌审旗依托当地沙柳、柠条、杨柴等沙生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动灌木饲料、生物质燃料、有机质堆肥、结构板材等产业发展,已建成相关加工企业4家,每年总产值达2500万元,带动当地农牧民户均增收5000元。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生态农牧业,探索光伏治沙新路径,2022年,全旗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40.5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25601元。

  “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毛乌素沙地,在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道路上驰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