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登录/注册
长者模式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鄂尔多斯市林草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数据发布

如果奇迹有颜色 那一定是中国“绿”

作者:   来源:奔腾融媒   发布时间:2023-06-17 21:32 分享到: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之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并专门主持召开座谈会,信号明确、意义非凡。 

  防沙治沙 

  是总书记此行聚焦的主题之一 

 

 

  

  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我国为什么如此重视荒漠化防治?

   

    其中,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
 

 

  

  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

 

 

  

  荒漠化防治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攸关你我,攸关世界 

   

  联合国第十七届可持续发展大会指出: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明确指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显示:

  2012—2021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 

  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绿荫,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正成为全球荒漠生态治理新标杆,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沙海中造就的绿色奇迹,是大国治沙的生动注脚。

  防沙治沙,中国一直在路上。 

  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

 

 

  

    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始终坚持治山、治水、治沙相配套,封山、育林、育草相结合,禁牧、休牧、轮牧相统一。根据国情地貌,我国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接续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等项目。
    据统计,“三北”五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527.12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44个百分点。2018年,“三北”工程获得“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德国《世界报》评价:“这是一座绿色长城!”
 

 

  

  呼伦贝尔农田防护林 图:图虫创意

  内蒙古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工程范围覆盖12个盟市100个旗县(市、区)。

  这里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全区2400多万人民的生存之本,还关系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为了将万里风沙线变为“绿色长城”,内蒙古因地制宜抓生态,全力以赴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十年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内蒙古治沙造林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石漠化治理技术、荒漠生态质量“星-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化草地治理技术、川西北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等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及沙区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宁夏中卫市的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治沙技术在治沙林场研发成功,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再获新突破。该技术将草方格防沙施工效率提高60%以上,治理成本较传统草方格降低10%以上。
 

 

  

  ▲工人正在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在沙地治理过程中强化科技支撑,特别应用了聚乙烯纱网沙障、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有效解决了传统沙障材料短缺、使用年限短、铺设效率低以及成本高等问题。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堪称科技治沙的典范。利用螺旋钻种植法,又称“干法种植”,即用微动力带动螺旋钻打孔,然后插入苗条,再夯实沙土,30秒可种下一棵树,成活率达65%以上。微孔种植,对土壤扰动小,不破坏土壤深层蕴含的水分。
    从人工种树到机器人种树,从草方格到聚乙烯纱网沙障,无不展现着治沙人的智慧,显示着科技的力量。
 

 

  

库布其沙漠用螺旋钻孔植树法种树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走市场化、产业化防沙治沙的路子,将沙海变成“聚宝盆”。

  山西右玉县始终坚持防沙治沙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吸引汇源果汁、山西塞上绿洲有限公司等12家沙棘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右玉县,年产饮料、罐头、原浆、果酱、酵素、沙棘油等各类产品3万吨,年产值2亿多元,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经济林产业链。

  河北塞罕坝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发展生态苗木基地1000余家、4400多亩,苗木总价值达7亿多元,每年给群众增加收入1.4亿多元,使4500多名贫困人口受益。

 

 

  

苍翠连绵绿波涌动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田明 摄

  内蒙古阿拉善盟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锁阳和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茫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3万多户农牧民为之受益。

 

 

  

  阿拉善葡萄原料基地

  库布其沙漠腹地蓝色的光伏板规则地排列成一匹矫健的“骏马”,这里是国家电投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基地,装机容量60.85兆瓦,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 

 

 

  

  ▲国家电投建设的“骏马”光伏电站 

 

 

  

  山西右玉,面对毛乌素沙漠的不断侵蚀,勤劳勇敢的右玉人,一代接一代地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奋斗之歌,孕育出了可歌可泣的右玉精神。

   

  河北塞罕坝,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上都是沙,百里不见树”的环境下,塞罕坝几代林场职工住窝棚草房、吃“莜面苦力”,创造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

 

 

  

  甘肃古浪,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大风沙口八步沙,沙魔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38年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扎根荒漠,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成功阻挡了风沙的侵袭。 

   

  内蒙古乌审旗,“中华环境奖获得者”殷玉珍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30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搬走了“穷沙窝”,在毛乌素沙地打造出一个“绿色王国”,7万亩沙地被她种成了绿地。

   

  ▲ 殷玉珍介绍在沙地上植树的经验

  乌审旗政府资料显示,多年来在殷玉珍的带领下,周边农牧民掀起造林的热潮,涌现出3000亩(约合200hm2)以上造林大户240户。目前,全旗森林覆盖率达33%,植被覆盖率达80%,"绿色乌审"已成为当地的名片。

 

 

  

  ▲毛乌素沙地的一处治沙站 新华社半月谈 连瑞摄

  
    沙海中的绿色奇迹,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防沙治沙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沙海中的绿色奇迹,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沙海中的绿色奇迹,向世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沙海中的绿色奇迹,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 库布其沙漠七星湖 连振摄

  但是成绩面前,还要看到 

  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

  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

  反复性和不确定性

  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 

  防沙治沙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