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名片:
麻黄套村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5公里,辖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7平方公里,全村下辖6个自然社,总人口269户856人,常住人口189户686人,党支部现有党员23名,2021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乡村振兴五星级示范嘎查村”,2022年被评为“市级最强党支部”,获“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
●往昔……
“麻烦套”里光景“荒凉”
天高云淡、鸟语花香,从鄂托克前旗出发,一路向南,驱车进入城川镇麻黄套村,沿途便可以看见生机勃勃的沙柳、红柳、苜蓿草、沙蒿、杨柴等沙生植物,绿色将村庄点缀;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田间管理,浇水、追肥……处处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
然而,早年间的麻黄套村,并非眼前的这番景象,20世纪60年代,麻黄套村集体生产以远耕游农和采割麻黄草为主,生产落后,农民生活贫穷,“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矛盾纠纷多,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麻烦套”。
“过去,我们就种一点旱地、养几头牲畜,有时候连肚子都吃不饱,吃请访友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一到春天漫天黄沙,几乎天天刮个不停,米淘干净了,菜洗干净了,大风一来,碗里的沙尘又落了一层。”城川镇麻黄套村民万月英说道。
“我们那会哪有公路,哪有什么小轿车,就赶个毛驴车车,去旗里要走一天,万一碰上下雨天,人和毛驴都是泥,有时候毛驴我们都不舍得骑,因为还要靠它拉水,下地干活……”在麻黄套村住了60余年的村民为记者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这是麻黄套村过去真实的写照,然而,改革开放后,麻黄套村由政府出资,百姓出工,男女老少齐动员,修了一条穿越沙漠的红石头路,先后家家通电、通水,大家开始种杨柴、种红柳……从此,麻黄套村开始走上了“绿富同兴”发展之路。

●见闻一
果蔬飘香好“丰”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麻黄套村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变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同时在市、旗两级总工会的大力扶持下,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四项重点,做活做好农牧业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开启了农村种植业改革的“破冰”之旅。
眼下正是萝卜丰收的季节,走进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麻黄套村,放眼望去,白萝卜地里绿叶苍翠、并排齐长、个头俊俏,煞是喜人。从田间地头到厂房冷库,20多名务工农牧民忙碌地拔萝卜、削叶……机械运送到物流园后,完成机械自动清洗后,一个个圆滚滚的白萝卜干净地从传送带中输出,随后工人进行筛选、装袋、冷藏,再准备远程运送走进千家万户。
“我们麻黄套村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吸湿散热、利于白萝卜生长。今年一共种了4000亩白萝卜,目前产量每亩六吨,市场价白萝卜一斤4毛,一亩地能赚1000多元,按照轮作换茬种植模式,今年可实现两茬收益。目前国内主要销往广州、福建、四川等地,国外主要销往东南亚、俄罗斯。”城川镇麻黄套村副主任李彦宽笑着告诉记者。
麻黄套村依托38°果蔬经济带地理优势和产业园基础优势,引进汇能、中川三和、惠丰源等企业,实施“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新型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党支部带队探路、先行先试,发展适合本地区的辣椒、西瓜、白萝卜、红萝卜等高效收益性果蔬产业,以集体入股的形式,鼓励村民以量化入股的方式将土地承包给农企,以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五统共赢”的运营模式,推广“互联网+农业市场”营销模式,建立“产+销”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建成了玉米储存库和烘干塔、蔬菜保鲜库、脱水蔬菜加工、冷链物流区等项目,形成了麻黄套村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为农牧民提供了种、产、储、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45万元。麻黄套村党支部书记韦元介绍道。
“短短几年时间,我们麻黄套村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再也不是以前的‘麻烦套’了。”鄂托克前旗总工会驻麻黄套村工作队队员李昕高兴地介绍着这些年来村里发生的可喜变化。
●见闻二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村里产业欣欣向荣,文化活动也如火如荼。一到农闲时节,村民们就会到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唱歌、下棋,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村民张小兰是文化活动中心的主力,她告诉记者,“过去农闲没地方可去,只能在家里看看电视或打打牌,现在好了,村里文化设施越来越齐全,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我们现在一有空就来文化活动室排练节目,还能去镇里上台表演,日子过得特别的充实。”
城川镇麻黄套村副主任李彦宽说:“在农闲时节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让老百姓空闲时间有了好去处,大家多了沟通、少了隔阂,多了交流、少了纠纷,家庭更和睦了,邻里更融洽了,村民生活更幸福了。”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近年来,麻黄套村把文化振兴当作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优产业的同时,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有机结合,通过多元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注入文化元素,活跃农村群众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让“文化润疆”在基层生根发芽,同时,在完善农村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夯实了基础,真正让农民增收、设施完善、文化丰富成为百姓的“幸福源头”。
“原来我们村出行极为不便,道路坑坑洼洼,一下雨遍地都是泥,后来通过村容村貌整治,给我们村修了乡村路,我们去哪都方便多了。就在去年我家还被评为了‘最美庭院’,我也更加有信心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麻黄套村村民王晓霞说。
夕阳西下,漫步在麻黄套村,宽阔的路面干净整洁,道路两侧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远处的文化广场上,各类文体活动如约开展,文化的韵味随处可见。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开启了休闲模式,广场上按时响起音乐,村民们跳起了广场舞,小孩子们在旁边追逐打闹,一派和谐文明景象。
“要发展好农村就得不断谋出路,接下来我们准备建设现代化养牛基地,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继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整合农村资源要素,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最大限度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麻黄套村党支部书记韦元信心满满地规划着……
●采访手记
执起“绿”笔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从雨雪天满脚泥泞到户户通柏油路铺设,从乡村小路漆黑一片到条条大路盏盏路灯透亮,从落后村到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生态美、民风淳、文化靓……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麻黄套村扮靓了村居、幸福了群众,成为“美丽村”“幸福套”。
而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是由内而外的美丽。不仅要有让村民“身有所栖”的温暖住所,更要构筑起村民“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让村民在“身有所栖”之后真正实现“心有所寄”。多年来,麻黄套村立足生态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转变农牧业种养殖结构,着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绿色和美乡村,把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变为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协同,执“绿色理念”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和奋发有为的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