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兰陶勒盖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精细化“管绿”、科学化“增绿”、常态化“护绿”、多元化“活绿”,“四绿并进”夯实绿色发展底色,全面护卫林业生态,推深做实“林长制”,真正实现“林长治”。
精细化“管绿”。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乌兰陶勒盖镇率先建立镇、嘎查村(社区)林长制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推行“一林一长、一林一员、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策、一林一档、一林一牌”七个一精细化工作机制,目前共设置镇级正副林长10人,嘎查村(社区)级林长8人,落实专职护林员11人,护林员、护草员46人,建成林长公示牌9处,全镇8个嘎查村(社区)林区全部实现专人负责,经费得到全面保障。同时,依法依规做好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严格落实全镇年森林采伐蓄积50m³限额,做到占一补一,占补平衡,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侵占、破坏林地行为,全面提高林地保护率。
科学化“增绿”。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充分利用边角地、未利用地,以及沿路、沿水、沿田等沿边隙地,依法合规开展道路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充分挖掘造林潜力,做到能绿尽绿,应栽尽栽。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和适地适树要求,今年以来,科学选用、合理配置樟子松、垂柳、竹柳、杨树、杏树进行混交造林19.8万余株、4500余亩。同时,严格限制大量栽植对人居环境有严重影响的飞絮植物,如杨树、柳树、悬铃木等苗木,确保植树造林为了群众,造福群众。
常态化“护绿”。以“林长制”为抓手,有序推进森林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工作,统筹镇纪委、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各方力量设立林长制办公室,落实具体业务工作人员11人,构建起科学、规范、高效、管用的“林长+护林员+执法人员+监管员”的常态化管护机制,制定并完善林长制会议、信息公开、部门协作、督查、考核、问责等制度,进一步厘清职责关系,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协作联动,形成“管护”“执法”“监督”等于一体的护林组织体系,做到“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多元化“活绿”。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潜力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庭院经济,美丽经济,加快推进生态与田园、康养、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红旗村“菜篮子”基地、胜利村“牧野学堂”党群教育基地、巴音希利嘎查特色村寨、巴音高勒嘎查康养中心等,积极探索以这些林草资源开发项目促进生态旅游开发、以生态旅游开发带动农牧民群众致富的新路子。同时,充分挖掘经济林行间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以高原夏菜、中药材、金银花、油菜、食用菌等为重点林下经济,促进林下经济与旅游业、加工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效益最大化,走出了以林下经济促进产业标准化发展的良性路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乌兰陶勒盖镇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达到37%、83%,分别高于全旗平均值4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近年来,全镇以林业产业为代表的现代高效农牧业、以林业产品深加工为代表的绿色制造产业、以森林旅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以生态保护为代表的环境综合治理产业等“绿色经济”正在不断壮大,生态空间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守着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
未来的乌兰陶勒盖镇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全面落实“管绿、增绿、护绿、活绿”四大工作任务,实现经济与生态共赢、发展与富民同步,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