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登录/注册
长者模式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鄂尔多斯市林草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业务信息

库布其模式

作者:   来源:实践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3-08-29 09:39 分享到:
       
  01

  8月26日,主题为“以科技引领治沙 让荒漠造福人类”的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幕。

  “不久前,我有幸访问了鄂尔多斯这片非凡的土地。我亲身目睹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恢复成就,这为全球各地区坚定抗击土地退化、荒漠化和沙漠扩张树立了鼓舞人心的榜样。”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在视频致辞中点赞了库布其模式。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这里的沙丘有三分之一面积披上绿衣,成为享誉国际的中国绿色名片。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亲临内蒙古考察时深刻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四十多年来我们创新探索了宁夏中卫沙坡头模式、内蒙古磴口模式,还有库布其模式、新疆的柯柯牙模式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库布其?昔日死亡之海如何变成富裕文明的沙漠绿洲?探寻库布其沙漠治理的路径和模式,为我国以及世界防沙治沙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02 

  思考和启示一:库布其的绿色之变,在于一代一代治沙人的接续奋斗。 

  做有价值的事,坚持做,一直做,等待时间的回报。

  鄂尔多斯用久久为功的实践回答了荒漠化防治这个全球性课题,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绿色奇迹。

  南起鄂尔多斯市锡尼镇,北至巴彦淖尔市乌拉山镇的锡乌公路,因横穿库布其沙漠,被称为穿沙公路。公路全长115公里,其中100公里在杭锦旗境内。

  修一条公路,横穿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库布其沙漠,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改变农牧民恶劣的生存环境、结束畏惧沙漠的困境,1997年初,杭锦旗吹响了向库布其沙漠进军的集结号。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水没电、风沙大、气温高、蚊虫多……”参与穿沙公路建设的李秉亮回忆。三年寒暑,动员13万名全旗干部群众捐资出力,组织7次万人治沙大会战,穿沙公路终于全线贯通。

  如今,库布其沙漠内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不仅方便农牧民出行和产业发展,也成了穿行在沙漠里的一条条“绿色动脉”。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穿沙公路的建成极大激发了人们防沙治沙的干劲。

  库布其沙漠主体位于内蒙古杭锦旗境内,占全旗国土总面积的53%,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

  面对茫茫大漠,杭锦旗各族人民以超乎想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有力推进了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

  在杭锦旗,治沙英雄层出不穷。库布其沙漠上的播绿带头人乌日根达来、一家三代接力治沙的贾文义、数十载不断向沙海挺进的陈宁布、坚信沙漠有了绿色就有了希望的张喜旺……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憨厚的笑容,说到植树、治沙,他们都心得满满。

  说到库布其防沙治沙背后的艰辛、曲折与奇迹,他们却憨厚地一笑。

  2018年,“创造库布其绿色奇迹的杭锦人群体”被授予第七届感动内蒙古集体奖;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杭锦治沙群体“北疆楷模”称号。

  库布其的绿色之变,在于一代一代治沙人的接续奋斗。

  治沙人留给子孙后代的不仅仅是绿水青山的生态财富,更是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精神财富。

  新时代的库布其人接力续写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

  这精神如同一草一木,扎根大地,成荫延续。

  03 

  思考和启示二:库布其的绿色之变,证明只有科学治理方能实现长久之治。 

  用加压水枪喷射的水气流在沙地上冲出直径几厘米、深一米的小洞,然后将树苗快速地种进去,挖坑、栽树、回填、浇水,一气呵成,全程只用不到10秒钟。

  8月25日,杭锦旗那日沙治沙护河锁边林带,工作人员向此次论坛集中采访团展示了微创水汽法植树技术,满满的科技范儿引来由衷赞叹。

  亿利库布其治沙事业部工程师田旺介绍,微创水汽法植树技术,种植一棵树只需3升水,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让沙漠里种树变得更加简单。

  从手抬肩扛、人工挖坑种树,到机器人、无人机植树,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始终贯穿于防沙治沙中。

  “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南围、北堵、中切”等治沙模式,防止沙漠扩散蔓延。

  “先治洼、后治坡”“前挡后拉,中间让风刮”等治理措施,点住了沙漠“穴位”,控制了沙丘移动。

  林草药“三管齐下”,封育、飞播、人工造林“三措并举”,形成了系统化的防沙治沙体系。

  “微创气流植树法”“螺旋钻植树法”等“十秒种树法”,沙漠大数据分析系统,无人飞播技术……一项项高新技术手段应用,提高了防沙治沙效率。

  如今,库布其治沙技术已经在全国各地成功复制。

  在西藏那曲,这个青藏高原上海拔最高、气候及生态恶劣的地级市,推广库布其经验和技术,结束了“史上无树”的历史,城市公园、政府大院、养老院和儿童福利园、街道两边终于有了绿色。

  在新疆,借鉴库布其经验和技术,利用当地太阳能光热、沙漠土地和苦咸水等资源,发展了甘草健康、甘草饲料和土地改良等三个产业,实现了生态、民生和经济效益的叠加。

  库布其治沙模式、技术和成果已经走向世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在沙特,库布其光伏治沙和数字化创新实践的经验技术已经用于推进当地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恢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

  巴基斯坦引进库布其模式及亿利生态修复技术成果,助力当地“百亿海啸”植树计划。

  库布其治沙模式、技术和成果已被写入联合国宣言,被巴黎气候大会树立为“治沙样本”。

  04 

  思考和启示三:库布其的绿色之变,是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蓝色的光伏板如同蓝色海洋,蔚为壮观,光伏板拼成的巨型骏马图跃然可见。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由19.6万块光伏板拼接成的‘骏马图形电站’已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达拉特旗能源局电力新能源办公室主任张兵说。

  这片沙海中奔涌的“蓝海”,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模式,把发展光伏产业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实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

  在沙海上建起“绿色银行”,库布其模式告诉我们,只要合理利用,沙漠就能成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在准格尔旗布尔陶亥村,“80后”郝海娥与丈夫一起承包110多亩果树,并在荒山种植苹果、李子等经济林,果树下面养鸡,年综合纯收入30万元。

  近年来,鄂尔多斯积极培育壮大林沙产业,2022年全市林业总产值46.5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人均纯收入2700元。

  依托沙漠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多年来的生态建设成果,当地人也吃上了“旅游饭”。在达拉特旗银肯塔拉综合试验示范区,旅游热度日益提升,实现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收入6000万元。

  目前,鄂尔多斯建成了银肯塔拉、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等多个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了目前国内沙漠旅游中产品最全、覆盖客群最广的沙漠产业集群。

  05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

  库布其模式,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防沙治沙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一场场绿色革命中,鄂尔多斯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模式,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经济、民生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集体、个人攥成一个拳头,开创了库布其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的奇迹。

  库布其模式,向世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风干圪梁打造成了风水梁产业小镇;昔日浩瀚的银肯塔拉成了沙漠旅游景区;

  沙漠里不仅长出了庄稼,还通过“引黄入沙”养起了螃蟹、鱼虾……反弹琵琶、逆向拉动,库布其实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

  库布其因地制宜的治沙兴沙富沙路径,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

  库布其模式,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在生态治理“万里长征”上,一代代治沙人与沙漠较量,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绿进沙退”的传奇。

  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库布其模式,大国治沙的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