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要求内蒙古全体干部群众要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贡献力量。近半个世纪以来,三北地区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共同培育并传承弘扬着“三北”精神,培育了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甘肃民勤和八步沙、内蒙古库布其和磴口、新疆柯柯牙等一批生态治理典型。在“三北”精神的感召下,时代楷模和无数默默无闻的干部群众以及他们不畏艰苦创造的生态奇迹永远铭刻在了中国防沙治沙史册上,并激励年轻一代投身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鄂尔多斯曾经“沃野千里、牛羊塞道”。然而,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战乱、移民垦荒、超载放牧等原因,鄂尔多斯地区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有机质流失,土地退化、沙化严重,脆弱的生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宝日勒岱、殷玉珍、王果香、陈宝荣、王明海、乌日更达赖等治沙英雄为代表,鄂尔多斯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一代接着一代干,从“牧区大寨”“穿沙精神”享誉全国到“库布其精神”世界闻名,鄂尔多斯以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改革精神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
弘扬“三北”精神要提高政治站位、勇担使命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防沙治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五位一体”建设的基础,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所以,要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看待这项工作,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历史上“沙进人退”的现象一度在“三北”地区上演,鄂尔多斯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因此,要站在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立场认识和看待这项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荒漠化问题被称作“地球之癌”,在复兴之路上摸索前行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其人民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及《共产党宣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定是人类发展史中先进的、科学的政党。百年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五大发展理念和“六个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因此,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认识和看待这项工作,切实提高站位、放大格局。库布其治沙经验已经为全球荒漠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必须弘扬和传承“三北”精神,持续推进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先行解答各类疑难杂症及新出现的问题,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中国的大国担当镌刻到防沙治沙的实际行动中。
弘扬“三北”精神要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
“主义”“道路”做出正确选择后,科学的领导便是成就伟大事业前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做出的一项改造自然、惠及子孙、造福人类的宏伟工程。自工程开始实施以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经完成了前两个阶段(1979-1999年、2000-2019年)的五期工程,目前进入第三阶段(2020-2049年)的六期工程(2021-2030年)建设。实践证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对中国自然景观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不懈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技支撑、法规保障的治沙模式。经过系统治理,鄂尔多斯市7.89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5.40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实现了双缩减,占国土面积五成的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分别达到32%、75%,荒漠化和沙化实现双减轻。中国共产党人绝不会坐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面对建设现代化美丽中国的新蓝图,我们必须要从“三北”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和勇气,把防沙治沙的责任始终扛在肩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力求实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进人民福祉。
弘扬“三北”精神要注重改革创新、永不止步
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三北”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事关整个国家的大局,党中央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决定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工程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和40%的水土流失区。在当时经济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经体现了党中央在做出重大决策时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及创新思维。鄂尔多斯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人为本,坚持守正创新,在内蒙古率先推行禁休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转变防沙治沙思路,坚持科学治沙,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光伏项目治沙、锁边林带阻沙、孔兑治理拦沙、草原提升防沙、联防联治锁沙、产业发展兴沙、科学治理改沙等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两廊三区多点”(两廊:即黄河、无定河生态廊道;三区:即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丘陵沟壑生态治理区;多点:即各类各级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重要水源地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空间得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不毛之地”的鄂尔多斯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诸多荣誉,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经济示范区”,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经验上升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世界备受瞩目。从“三北”防护林工程到“三北”工程攻坚战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再次体现了党中央的系统思维及辩证思维,鄂尔多斯作为黄河流经第二长的地级市、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占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70%,无疑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因此,必须继续弘扬“三北”精神,艰苦奋斗求改革、锲而不舍抓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前提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光伏治沙作为新能源时代荒漠化治理的新抓手,全方位发展“光伏+”项目,拉长光伏治沙产业链,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弘扬“三北”精神要强调团结奋斗、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三北”工程创造了中国防沙治沙的伟大奇迹,40多年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减少67%,年均沙尘暴日数从1978年的6.8天下降到目前的2.4天,低产区粮食产量提高10%,吸纳农村劳动力3.13亿人,累计接待游客3.8亿人次,年产特色林果4800万吨,产值达1200亿元,特色林果业、森林旅游经济等对群众稳定脱贫贡献率达27%。这些卓越的成绩是“三北”地区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也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鄂尔多斯多年来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取得的骄人成绩是鄂尔多斯人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结果。据史料记载,鄂尔多斯最早爆发的独贵龙运动,是鄂尔多斯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真实写照,反对统治阶级开发破坏草场也将鄂尔多斯人民独贵龙运动推向一个高潮。广大鄂尔多斯蒙汉群众深知保护草原、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与统治阶级斗争,与天地斗、与风沙斗的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代代相传,鄂尔多斯治沙英雄辈出,才能让“牧区大寨”“穿沙精神”“库布其精神”影响深远,让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模式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再次大放异彩,引领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新趋势。按照规划,“三北”工程还有三期工程近三十年的建设时间,时间线与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度重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新时期,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需要团结一切力量向前看,各级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多元投入,广大群众、国内外志愿者全员参战,让“三北”精神成为一面旗帜、一种信念,要经得起资金、人才等诸多卡点难点的考验,以打持久战的决心与毅力培养“功成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继续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续写绿富同兴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