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登录/注册
长者模式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鄂尔多斯市林草局>美丽鄂尔多斯>绿色鄂尔多斯

沙里村庄新光景⑥丨哈达图嘎查:日子很“牛”

作者: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8-25 08:48 分享到:
       

   

  ▲《鄂尔多斯日报》8月23日第7版

  哈达图嘎查:日子很“牛”

  村庄名片  

  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哈达图嘎查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总面积187平方公里,下辖3个牧业小组,常住人口118户347人,可利用草牧场面积17.1万亩,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嘎查。

  往昔……

  与沙搏斗 与绿结盟

 
    一场雨后,碧空如洗,鄂托克草原绿意葱茏。行走在苏米图苏木哈达图嘎查广袤的草原上,湿润的空气带着丝丝凉意,阵阵微风裹着枝叶的清香迎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苏米图苏木

    望着满眼青绿,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风沙漫天、寸草不生的荒漠。
 
▲ 上世纪90年代初,哈达图嘎查牧民在万亩治沙基地野外风餐露宿参加治沙造林。郝常明 摄
 
    1956年,原本以放牧和种地为生的哈达图嘎查牧民沙木腾响应国家提出的“绿化祖国”伟大号召,把家搬进了黄沙漫天的毛乌素沙地腹地,下定决心与沙漠顽强斗争。他从苏木林场购进100余株杨树、柳树等树苗,在自己家门口的空地上搭建了苗圃地。由于缺乏育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沙木腾种的树苗仅存活了一棵。但他没有收手退缩,而是邀请从国营林场退休的职工来指导,总结失败原因,于当年再次补种600余株树苗,大部分成活了下来。
 
 
▲1984年,哈达图嘎查牧民、全国“治沙愚公”劳模沙木腾老人修剪树木。郝常明  摄
 
    沙木腾在哈达图嘎查用一辈子的坚守,栽培林木3万多株,让1.5万亩光秃秃的明沙坡披上了绿装,6000多亩流沙得到了有效控制,被当地农牧民誉为“沙漠白胡子老人”。
 
    20世纪70年代,“治沙愚公”沙木腾曾多次出席旗、盟、自治区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奖30多次。1978年,沙木腾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我记得小时候就跟着爷爷开始在沙漠里种树,那时候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种树,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治沙模范。”哈达图嘎查党支部书记吉仁花回忆说。

   

  ▲苏米图苏木草原

 
    从“治沙老愚公”沙木腾一个人典范引领,到一个个“播绿使者”示范带动,再到“人人都是沙木腾”全民行动……苏米图人代代相传、永续接力,守护住了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创造出了一个人与沙和、绿富同兴的绿色奇迹。
 

  见闻一

  多年绿色坚守换来幸福生活

 
    “我们这里人人都是沙木腾。”只要说起治沙,姚保娃的第一句话准是这样。
 
    “过去种树的困难太多了,没有树苗,没有水。当时为了种树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借钱买树苗。刚开始成活率低,但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这片沙漠全部变成绿洲。”姚保娃说起自己的治沙经历,眼神坚定而有力。
 
    在姚保娃眼里,没有哪一种颜色能像绿色那样沁人心脾。十多年来,他不知疲倦地植绿护绿,让自家的2000多亩草场从荒漠变成了绿洲,不仅改善了生存环境,也让这片土地的载畜量逐年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 牧民姚保娃家草场
 
    “我们自己种的草都可以直接喂牲口,饲草料的开支几乎没有。载畜量提升以后,我们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收入也随之增长。自动饲料搅拌机、智能化饮水槽、机井喷灌设备现在应有尽有,养殖完全实现了自动化,大大减轻劳动力。”姚保娃说。
 
    2016年,姚保娃家盖起了一座180平方米的新房,三室一厅一厨一卫,水、电、网设施一应俱全,和城里生活没有区别。姚保娃告诉记者,他们夫妻刚结婚时住在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土房子里,40多年来,两个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现如今,姚保娃家房前是花园,屋后是菜园,目之所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翠绿。这不正是大多数人心中向往的生活环境吗?
 
    整洁干净的圈舍,膘肥体壮的牲畜,满脸喜悦的农牧民,生态宜居的环境……这一张张生动的画面、一个个生活富足的场景背后,是哈达图嘎查在发展现代化生态畜牧业路上苦干实干取得的成绩,也是农牧民收入逐年增加、幸福指数显著提高的证明。
 
 
▲苏米图苏木草原
 
    “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么好的风景让人垂涎欲滴。所以过去受点苦无所谓,现在就能享福了,我们的后代也能享福了,福比苦大!”望着曾经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被自己一点一点地改变成满目绿色“海洋”,姚保娃欣慰地说。
 

  见闻二

  返乡创业当“牛倌”

 
    来到那仁乌乐吉的肉牛养殖场里,“哞哞哞”的牛叫声此起彼伏,他正在给自家牛群准备饲草料。
 
    “一开始养牛,我以为和之前喂牛是一样的,真是没想到,养和喂完全是两回事,太操心了,我这个‘门外汉’要想当个好‘牛倌’,就得一心念好养牛‘经’。”那仁乌乐吉一边干活一边说。
 
    今年36岁的那仁乌乐吉是苏米图苏木哈达图嘎查牧民。2015年,他辞去运输公司的工作返乡创业,投资6万元买了6头安格斯牛,并对自家原有的24头肉牛进行改良,建设了150平方米牛棚,开始了他的“牛事业”。
 
 
▲规模化肉牛养殖
 
    万事开头难。修牛棚、喂饲料、除粪便……由于资金不足,最初的那段时间,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完成,吃住都在牛棚边,每天都很累。更揪心的是,由于当时养殖技术的缺乏和对市场行情判断方面的失误,还造成了不少养殖和销售方面的损失。
 
    经过几年的打拼,通过自学、摸索和请教专家,勤学好问的那仁乌乐吉很快掌握了肉牛养殖的门道儿,他把自己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总结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养牛技术。如今,他也成了一个“牛”专家。
 
    “其实,搞养殖是一个精细活儿,从饮水、喂养到圈舍卫生,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容不得一点疏漏。”那仁乌乐吉说。
 
    牛得卖出去才能产生效益。2022年,那仁乌乐吉将自家的肉牛全部改良为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西门塔尔牛,并以高于市场价与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签订肉牛收购订单,解决了销售难题。
 
    2019年,苏米图苏木成立了政府主导的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坚持以肉牛产业发展为统领,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牧户”模式,支持和引导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嘎查集体经济资产作价租赁、合作社和农牧户肉牛订单收购寄养二次分红等方式,与各嘎查集体和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苏米图苏木肉牛养殖
 
    有了政府的帮助,再加上自身的勤奋踏实肯干,目前,那仁乌乐吉的牛场现在存栏68头西门塔尔牛,市场上供不应求。“和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签订收购订单后,我们的销路问题不用愁了,要不然销售就是我们的一大难题,现在我们一年出栏40头牛,毛收入能达到30多万,纯收入是10万左右。”那仁乌乐吉说道。
 

  采访手记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在牧民姚保娃家门口,一只小动物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蝙蝠。在拍摄姚保娃种下的树木特写时,一只啄木鸟又闯入了我们的镜头。在去往牧民那仁乌乐吉家的路上,一片绿色掩映下,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你会不由得赞叹哈达图嘎查草原之美,自然之美,治愈、纯净、辽阔。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苏米图苏木   郝常明  摄
 
    从遍地黄沙到如今的绿韵遍野,从住着柳笆房到住上包砖房、楼板房,草原上牧民的绿色信念看得见,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得见。如今,草原生态改善了,哈达图嘎查产业发展发生着质的飞跃。以肉牛养殖为依托,成立了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2022年,嘎查与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建立肉牛承包合作关系,将集体经济养殖的34头肉牛交由内蒙古宝曼牧业有限公司寄养,仅此一项,就为嘎查集体经济增收17万元。与此同时,牧民养牛数量已达2300多头,人均增收在6000到8000元左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展望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哈达图嘎查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