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毒蛾是鳞翅目毒蛾科昆虫,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四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柳毒蛾主要危害沙柳、杨树、柳树等,以幼虫食害叶片,危害严重时,能在短时间内将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植物生长。为降低森林草原病虫危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经过几年的摸索,在柳毒蛾防治中,鄂托克前旗林草局终于探索出一套效果较为显著,可绿色防控的防治措施和防治机制。
2022年初,鄂托克前旗林草局引进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山西农业大学刘红霞副教授及团队,创新运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采用“揭榜挂帅”命题,探索建立柳毒蛾智能监测预警及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以研究柳毒蛾嗅觉行为调控技术原理为主,利用自然界的各种气味化合物来特异性的调节,靶标害虫的行为,将人工合成的信息化合物用释放器缓释到林间,吸引害虫取食、产卵、交配,直接诱捕、诱杀成虫或干扰害虫交配,减少靶标害虫后代种群数量,从而达到害虫绿色防控的目的。经过多次的实验,今年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二道川村开展了柳毒蛾绿色无公害防治项目,实验防治柳毒蛾1.6万亩,防治区内柳毒蛾受到其交配繁殖干扰效果显著。通过调查,防治效果可提达到89.82%,监测预警准确率提升到91%。有效解决了柳毒蛾绿色无公害防治难点。
通过大胆推进柳毒蛾绿色无公害防治实验防治,鄂托克前旗林草局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综合防治技术。为了进一步优化合成,鄂托克前旗首次成功申请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项目》,计划创制柳毒蛾信息素新产品1-2个,项目成功后推广该无公害防治技术,预计会降低柳毒蛾防治成本45.68%。
下一步,鄂托克前旗林草局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多种渠道推广这项具有绿色防治效果好、适应性广、实用性强、操作简便的绿色综合防治技术,借助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等机制,共同探索跨区域合作新模式,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技术创新合作。通过引进高校人才队伍推进乡土专业人才培养、联合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确保项目引进工作取得实效,将生态保护新技术贯穿到造林营林,为现实应用,带动沿黄流域高质量发展。